English

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的新创获

1999-10-27 来源:中华读书报 贺圣遂 我有话说

《范畴论》是王运熙、黄霖教授主编的国家社科“八五”规划的重点课题,《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》的第二种。旨在全面清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范畴的发生发展历史、范畴的构成方式,主要特征和系统联系。

由于范畴以感性经验为对象,以对客体的辩证思维为特色,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人们所能达到的认识深度,从此角度出发研究文学理论和批评,可以排除历史的偶然因素的干扰,以纯净化的形式,最大程度地再现古代作家、批评家的认识发展过程,所以成为近几年来学界探讨传统文学创作及理论批评的内在规律、提升中国文学批评史、美学思想史研究的重要切入口。

本书在全面清理诗文、词曲、戏剧和小说等各体文学范畴的基础上,对范畴的哲学品性,范畴之于汉语言文字和传统哲学、文化精神的关系,以及在直觉思维影响下,范畴自身所体现出的种种逻辑征象,都作了深入而精湛的分析。凡所揭示出的整体性和直接性、模糊性和多义性、承传性和变易性、能产性和衍生性诸方面,都恰如其分地传达出了古代文学范畴的固有特征,并使得历来流行的一系列对传统文学批评的误判,如以为传统文学批评仅是印象式的漫议,概念、范畴多随意不可界定,一一得到了纠正。

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文学批评范畴体系的建构,能一从传统文学批评的实有,而少人为的裁断,从而在详明范畴不同位序,确立那种不以其他范畴为自身存在依据的最一般抽象名言,即元范畴的同时,对本原性范畴、创作论范畴、风格论范畴和批评化范畴,作出了深入清晰的分析。以逻辑整合的方式,作者判明:传统文学范畴体系具有不同于西方已完成了学科形态,以观念表现为形式潜体系特点。因此,没有必要,也不可能建立起统贯全局无有阙遗的体系图式。并且,这种潜体系相对于西方的显体系不存在优劣之分,相反,它有很强的抗异化能力和自我延展功能,是历史性和发展性、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统一。它博大精深,以至今人从不同的角度考察,仍未能真正穷尽它。故不能因为观念形态不见丰富,而抹杀其内在的意义联系。

由于本书资料取用丰富而涵盖面广大,论述周详而深切著明,且能适切地运用符合当代知识论的观念和方法,以揭示横向的逻辑联系和结构体系为目的,使得全书在保持古代文学批评本身固有的无限丰富性的同时,又凸现了其之于当代文学、美学建设的意义。至于一些具体的观点和结论,如传统文学批评多关系范畴少实体范畴,多继用范畴少原创范畴,范畴解说多注意谓词而不重主词,多以否定方面作出而不直下判白,等等,都显得精辟透达,言人所未言,堪称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填补空白的力作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